作者简介:杨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诉讼法学博士,时博在线(中国)唯一官方网站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员。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刑法、证据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最高人民检察院年度课题一项、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项。在《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法治研究》《中国刑事司法》《人民检察》《人民法院报》等法学类重要期刊、报纸发表论文多篇。

《量刑协商中的有效辩护》全文24000余字,发表于《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5年第5期。《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是CSSCI来源期刊、CLSCI来源期刊、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其最新复合影响因子为9.452,综合影响因子为5.566。
摘要: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三重三轻”现象:“重定罪、轻量刑”,“重无罪辩护、轻量刑辩护”,“重自由刑辩护、轻财产刑辩护”,量刑裁量与量刑辩护未引起应有的重视,量刑不公成为普遍性问题。在协商性司法的潮流下,量刑协商走过了一条从禁忌到‘星星之火’的演进之路,以量刑协商为中心的量刑辩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量刑协商程序中常存在无效辩护情况,表现为“不听不取”“听而不取”“协而不商”“商而不力”等四种形态。量刑协商有效辩护的本质内涵是通过实质化的量刑协商实现有利于被追诉人的量刑结果,其判断标准应从‘尽责辩护’与‘有效果辩护’双重角度进行考察,具体可从协商主体、协商筹码、协商方式、协商效果等四个方面予以厘定。在我国即将迎来刑事诉讼法第四次修改之际,为保障量刑协商中有效辩护的实现,应当秉持有效辩护理念,在吸收司法改革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立法设计、配套规范、实操方案等路径进行完善。
关键词:量刑协商 有效辩护 刑事诉讼法修改 制度实现


















